201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当时我国制定的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
最后,法治国家的中国式现代化是面对具体、客观约束条件的现代化。一方面,法治国家的中国式现代化要超越西方形式法治国和实质法治观的历史辩证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对实质平等和正义的追求,使得中国式法治国家很难变成一种机械坚守和理解严苛规则的形式法治国,但是实质法治国所来源的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竞争逻辑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也很难在口国加以复制。
以上论述主要是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展现的规律性来对其正在徐徐展开的画卷进行描述。王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纪检学院兼任教授。一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党领导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蕴含着带有中国特殊历史和现实情境的价值图谱,它不能完全用西方法治国家世俗化目标来解释,代表着一种特殊的人类文明类型。无论是在局部地区执政还是在全国范围内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理性始终是法律理性的来源和保障,始终是通过法律来建构压家、规范国家、发展国家的领导者、推动者和捍卫者。
在中国宪法里隐含着一个双重不可分原理,整体的国家权力全部、完整、直接归属于整体的人民。作为国家统合之根本框架的现行宪法在第1条明确宣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最鲜明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③参见《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6日,第2版。
法治实施必须广泛调动人民的主体性。⑧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一个重要原因是少数干警缺乏应有的职业良知。
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⑩习近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2014年1月7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52页。在司法方面,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不断探索有效机制,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法治实施的渠道,使人民群众按照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涉及群众的问题,要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充分考虑执法对象的切身感受,规范执法言行,推行人性化执法、柔性执法、阳光执法,不要搞粗暴执法、‘委托暴力那一套。⑤习近平:《深刻认识宪法修改的重大意义》(2018年1月19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96页。民法典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已经有的制度要严格执行,不完善的制度要抓紧完善,筑起最严密的篱笆墙。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执法、司法、普法、守法等法治实施各个环节,在各项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
但是,不论怎么做,对违法行为一定要严格尺度、依法处理。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
〔该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伟力及其创新机制研究(22ZD199)〕 注释:①参见习近平:《以科学理论指导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2020年11月16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页。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⑩比如,出现了群体性事件,群众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可能发生众多人员违法的问题,也有些无关群众夹杂在其中做出违法的行为。要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让法治意识深入人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法治实施,必然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包括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创新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载体,推动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现法治实施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障人民权益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如果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就不会相信政法机关,从而也不会相信党和政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树立辩证思维和全局观念,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要加强民事检察工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畅通司法救济渠道,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引导企业树立合规意识,切实增强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法治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要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广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人民群众自觉尊崇、信仰和遵守法律。11现在,有些人法治意识淡薄,动辄为一己之利为所欲为,侵犯他人权益,危害公共安全,挑战法律底线,有的公然阻碍执法、暴力抗法,甚至颠倒黑白、造谣中伤。
来源:《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2023年第4期(《民主与法制》周刊2023年第17期) 进入 陈柏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实施 。各行各业都要有自己的职业良知,政法机关的职业良知,最重要的就是执法为民。
要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司法力度。⑥民法典调整规范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是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
相信和依靠群众,激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力量,发挥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法治实施中的作用,教育和组织团体成员和所联系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各类事务。一、坚持法治实施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纵观我们党百年来的历史,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出于个人利益,打招呼、批条子、递材料,或者以其他明示、暗示方式插手干预个案,甚至让执法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的事。
法治实施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三、在法治实施中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引导全社会尊重司法裁判,维护司法权威。制度建设的目的,是让执法司法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和风细雨、为民服务,但对违法问题、害群之马,一定要依法处置、以儆效尤,这才是保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②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0月23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07页。